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訓練是一種藝術,而跑錶「只是」你創作的工具

我們對運動精神的定義是:不放棄,堅持到底,奮戰到最後一刻。藝術精神是透過有形作品把創作者內在無形的精神表達出來,好的藝術品能「感動人心」,而運動員的作品即是他的身體。藝術跟運動一樣,都無法立即帶來實質上的有形效益,但卻可以為精神帶來無法用有形效益換來的滿足感。

跑錶與各種科學化訓練的知識雖然很重要,但它「只是」一種用來雕琢自己身體的工具,這些工具能幫助我們完成創作。創作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訓練計畫,第二是訓練或比賽過程中搜集而來的數據,第三是分析,最後再把分析的結果拿來調整最初的訓練計畫。這是一個科學化訓練的循環,跑錶位居中間的樞扭地位;沒有跑錶,科學化訓練是無法進行的。

有不少跑者仍會質疑,跑步單純就好,為什麼一定要搞得這麼科學;就像創作時也不一定要用電腦,只用筆和顏料也可以作畫。這麼想也很好,但是別忘了:用電腦比較有效率,而且有利於調閱與檢討!

有效率的訓練不只是節省時間而已,也會比較不容易過度訓練與受傷。想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更強的跑者,保持健康是最基本的,先要能避免過度訓練與受傷才能持續進步下去。

有些跑者會說,我不看錶也能精準配速,不管是哪一種強度都在我的身體記憶裡,每圈四百公尺操場90秒都可以不差一秒連跑10公里。有位馬拉松業餘跑者,原本全馬的成是2小時55分,練了一份週期化的訓練計畫之後,全馬成績進步到2小時46分,在比賽的過程中,他完全沒看心率錶,只憑自我感覺來跑,最終前半馬跑出1小時22分,後半馬跑1小時24分,只差了兩分鐘。

配速是一門藝術,像心率錶這樣的裝備只是輔助創造這門藝術的工具。對於身體跑步當下的情況已能掌握到如此精準的跑者,訓練或比賽時當然不用再看錶,他可以直接憑直覺精準地跑出特定的強度區間。但我們還是會建議這類跑者帶著錶比賽與訓練,目的並非為了監控,而是為了紀錄比賽過程中的分段配速和心率的數據,才能作為調整未來訓練方向的分析材料。

但跑步的訓練計畫與課表的調整則是一門科學,因為它與關鍵數據的分析密不可分。那就像建築雖然也是藝術品,但沒有以科學為基底的建築物是不安全也沒有價值的。

一份好的訓練計畫就像大樓的設計藍圖,主體必須符合穩固的力學結構、鋼筋數量必須用數學計算、水泥與建材成份必須先透過化學的知識來設計,執行建案的工程團隊則必須隨時因應各種外在環境的變因來調整施工過程;跑者的鍛鍊就像打造壯觀的101大樓一樣,其中藝術只佔20%,有80%根基於科學。不然,就會像憑直覺所打造的大樓一樣,不只蓋不高,也會禁不起考驗。

(本文摘錄與修改自今年的著作《跑者都該懂的關鍵數據》,博客來介紹:https://goo.gl/tlDIhH)

==
最近一直在思考教練工作中「藝術」的那一個部分,主要是精神與心志方面的鍛鍊,思考的問題是:該如何設定明確的心志訓練目標以及設計良好的訓練法?答案似乎愈來愈明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